在中国做生意要讲关系,比如同学关系、战友关系、校友关系、亲戚关系……然而,就算没有关系也不要紧,我们还可以“拉关系”!
那么,如何“拉关系”呢?
① 酒文化。许多文化现象应运而生,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后能把真言吐”。说的就是三杯两盏下肚,对方靠不靠谱,性情如何,也就略知一二了。因此,“能不能喝酒”和“会不会喝酒”便成为了考验销售人员的一项“基本功”。
② 送礼文化。另一种“拉关系”的文化就是“送礼”,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礼尚往来”、“无功不受禄”。因此,假如彼此并不熟悉,但费尽心思获知了对方的喜好,并将礼物送到对方手上,无形之中就在文化和道德层面上捆绑了对方的意志,让对方有了“欠礼”和“还礼”的约束。这样一来二往,自然就从陌生人变成了“熟人”
“酒”和“礼”可以用来建立关系,也可以用来断绝关系。在中国,假如某人拒绝和你喝酒或者拒绝你的礼物,那么,从文化层面上往往表示着,我们之间还不够熟悉,或者我们之间不要再来往了。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关系中,“酒”和“礼”只是外在体现。而更重要的是,以“酒”和“礼”作为媒介,去认识和了解一个人,以判断是否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可以说,“中国式关系”的核心是“人”。
有趣的是,由于有了这些千年流传的文化习惯,在“中国式关系”中,我们尽可以大胆地谈起“客户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和“商贸关系”,却往往羞于谈到“供应商关系”。似乎一提到“供应商关系”,就跟“酒”和“礼”这些文化习惯扯上了关系,唯恐避之而不及。
更有趣的是,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许多国有企业有意地将原本应当正常对待的“供应商关系”扭曲成为了自证清白、反腐倡廉的手段。例如,所有采购项目一律招标,供应商付款能拖则拖、采购订单必须层层审批、拜访供应商严格受限、内部数据严禁共享……各种奇怪的策略五花八门,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事实上,“供应商关系管理”是采购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词汇一样,“供应商关系管理”也是一个舶来词,它并不存在于传统中国式商业关系的范畴里。
西方供应链管理理论中所谈之“供应商关系管理”,强调的是主动管理和维护供应商资源,与不同类型和能力的供应商建立与之对应的商业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围绕供应商生命周期的管理流程:寻源、初选、考察、评估、谈判、签订协议、试用、量产、退出等;
② 围绕供应商能力的管理流程:供应商分级分类管理、供应商绩效考核、供应商认证审核、供应商培训与辅导、供应溯源管理(多级供应商管理)等;
③ 围绕供应商协同的流程:ESI(供应商早期参与)、Buy-Sell(采卖模式)、VMI(供应商管理库存)、JMI(联合库存管理)、CPFR(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ReverseAuction(反向拍卖)、JIT(准时制供应)等;
④ 围绕供应商关系管理的系统: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E-Bidding(电子招标)等。
由此可见,“供应商关系”强调的是流程和体系,即围绕流程,按部就班,体系完整,制度规范。
而传统“中国式关系”里所强调的则是人,即先交朋友,知其为人,再做生意,不熟不做;体现的是所谓的“熟人生意”。
围绕着“熟人生意”又形成了所谓的“熟人圈子”。在这个圈子里,甲和丙不熟没关系,但是,假如甲和乙熟悉,乙和丙也熟悉,大家同在一个“圈子里”,那么,在“拉关系”之后,甲和丙完全可以通过乙的牵线搭桥而愉快地做起生意来。
“熟人生意”更多停留在所谓的“私人关系”层面,而脱离了流程和系统。换句话说,因为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熟不熟悉”就成为了规避风险的最有效方式。由于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喝酒送礼就成为了最有效建立关系的方法。
在这个“熟人圈子”里做生意,需要的是口碑。好的口碑就是一张名片,无论遇见谁,只要是“圈内人”,都愿意和你做生意。但是,一旦跳出这个“圈子”,口碑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然而,要想在新的“圈子”里建立口碑,还得通过“熟人”建立新的关系,并且接受新“圈子”的检验。假如不幸没有通过检验,那么,新“圈子”对此人的判断就是“徒有虚名”。
当然,与好口碑对应的是坏口碑。一旦某人被“圈内人”认定为失信,这人很有可能就无法继续在这个“圈子”里生存下去了。甚至即便他并没有真正地“失信”,而只是“被认定”为失信,也同样无法继续和圈内“熟人”保持正常的生意关系了。在中国,这被称之为“信誉扫地”,隐约蕴含着被圈内人“扫地出门”的含义。
有趣的是,口碑的好与坏,有时候并不一定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我们常说的“人言可畏”、“黑白颠倒”就是这个道理。口碑是一种信用,契约也是一种信用。然而,在中国式商业逻辑里,口碑的重要性往往大于契约。因此,我们常常发现,违反契约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在很多行业成为了一种常态,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假如有一家企业特立独行,每次都按时付款,这家企业反而很有可能会被整个“圈子”所唾弃,被称之为破坏商业传统的“失信之人”而“扫地出门”。比如在医药改革之前,“平价药店”被同行挤压破坏的事件层出不穷,就是类似的例子。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中国式关系”在商业社会里的积极作用。在某些情境下,“中国式关系”可以在没有契约保护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口碑帮助企业获得供应商的全力支持,这在“重契约”的西方文化体系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两者相较,“中国式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所提倡的“义在利先、情在理先”人文精神,在效率和效果上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威力。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威力的展现往往出现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比如企业资金一时周转不济,口碑好的企业、朋友多的企业家,依然可以获得供应商的支持而度过难关。
因此,当“中国式关系”遇上“供应商关系”,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而应当洋为中用、因地制宜,做出一些调整。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中国企业应当建立起完整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流程,这是基础和保障;其次,在供应商管理策略上,应重视“中国式关系”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与现代商业文化相冲突的行为,对于那些“中国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应当尽最大可能去杜绝和避免。a
新成本视角下,揭秘多家优秀物流企业的降本方案
1764 阅读2024年物流十大事件
1724 阅读稳居全球货代十强,嘉里物流的2024做对了什么?
1703 阅读永辉超市:转型品质零售,超市龙头涅槃重生
1271 阅读解密“破卷”标杆:顺丰2024年谋变突破的新故事
1189 阅读传化物流:以业务创新为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1187 阅读普洛斯ASP智慧零碳解决方案助力中储上海数智低碳物流园建设
1151 阅读运筹学:从军事起源到现代决策科学的进化之路
1075 阅读电商风云2024:拼多多引领西进,包邮无问西东
1036 阅读日本调研:综合商社、快递、航运启示
104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