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电商冲击线下零售的时候,生鲜是个无法征服的品类。对于零售门店来说生鲜类别不仅是吸引客流的关键引擎,也是差异化的核心战场。然而,正是这一领域的特殊性质,使其成为了零售运营管理的"天花板",一个考验零售商运营能力极限的领域。先进数字化平台和AI技术是否可以解决这个世纪难题?
生鲜产品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其短暂的生命周期上。与常温商品不同,从农场到餐桌的每一刻都在与时间赛跑。鲜果的酥脆度、蔬菜的新鲜感、海鲜的品质,都在离开产地后开始不可逆地衰减。这种本质特性使传统的库存管理面临挑战。如行业数据显示,生鲜管理中需要在保持高达94%的商品可得性的同时,还要应对20%左右的损耗风险。
更复杂的是,生鲜需求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程度远超其他品类。季节性变化、天气波动、假期效应、促销活动,甚至社交媒体上的饮食趋势,都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变消费者行为。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需求预测的"完美风暴"。传统的基于历史数据的线性预测模型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个背景下,生鲜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矛盾变得清晰:如何在确保产品新鲜度和可得性的同时,最小化库存和浪费?传统上,零售商往往被迫在这两端之间做出痛苦的取舍。
一家来自芬兰的科技公司RELEX公司,使用先进数字化平台和AI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零售商的运营方式。这些创新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而是思维模式的革命——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从孤立优化转向整体协同。
零售供应链管理的复杂度,最为根本的挑战在于组织孤岛。在典型零售企业中,商品、供应链和门店运营三大核心部门往往采用不同系统,遵循不同目标,形成独立王国。商品团队专注于销售增长和毛利率,供应链团队聚焦库存优化和运营效率,而门店运营则关注客户体验和人员成本控制。这种割裂状态导致数据不一致、沟通障碍和次优决策,最终体现为缺货、过度库存和浪费增加。
"我们的预测团队和采购部门甚至无法就同一个产品的基本销售数据达成共识。"一位零售商的供应链总监如此描述。这种数据分歧不仅导致预测偏差和库存失衡,更造成了巨大的隐形成本。研究表明,数据孤岛每年可能导致零售商损失收入的2-3%,同时增加5-7%的库存持有成本。
领先零售商已意识到,真正的变革不是优化各个独立系统,而是建立一个统一、集成的平台,连接所有供应链决策点。这种方法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种全新的经营哲学。
统一平台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零售运营中普遍存在的部门壁垒。它提供一个共享数据和流程的环境,使规划者能够清晰了解不同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促销决策如何影响库存水平和补货需求,或供应链的产能限制如何制约门店运营计划。这种跨职能可见性是做出真正优化决策的基础。
统一平台的一个关键支柱是单一数据基础与数字孪生技术。在这一架构下,所有规划功能使用一致、准确的数据源,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为供应链所有环节建模。这使企业能够模拟不同决策场景的影响,例如测试新的补货策略或评估促销活动对库存和销售的潜在效果,从而在实际执行前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统一平台将规划从被动反应转变为主动预测。传统上,零售规划主要关注"发生了什么",而AI驱动的平台则聚焦"将要发生什么"并提出"应该做什么"的建议。这种范式转变使零售商能够提前几天甚至几周识别并解决潜在问题,而非仅在问题出现后亡羊补牢。
现代生鲜供应链的基石是超精细粒度的需求预测能力。传统预测往往停留在周度或品类层面,而今天的领先系统能够精确到"天-商品-地点"的维度。如图所述,RELEX的AI预测引擎能够分析数百个潜在的需求驱动因素,包括历史销售数据、季节性变化、促销活动、价格调整、特殊事件(如节假日)、天气影响、销售点数据、渠道特定行为以及其他本地市场因素。这种复杂性的管理远超人类认知能力的极限,正是AI算法的理想应用场景。
系统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识别历史模式,而是理解变量之间的复杂关联关系。例如,促销活动不仅影响目标产品,还会对同类替代品和互补品产生"涟漪效应";天气变化不仅影响当天销售,还会通过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改变影响未来数天的需求。这种对复杂系统的建模能力,是AI驱动预测相比传统方法的根本优势。
在库存管理层面,生鲜产品需要全新的思维框架。对于高价值、低替代性的生鲜产品(如优质牛排),系统可能推荐92%的订单满足率,将损耗率控制在0.5%;而对于利润较低、可替代性强的产品,则可能接受94%的满足率和10%的损耗率。这种基于产品战略价值的差异化库存策略,远比一刀切的库存标准更符合商业逻辑。
批次管理是生鲜供应链的另一个关键维度。不同于常规商品,相同的生鲜产品因批次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和处理策略。现代系统能够跟踪每批次的剩余保质期,并基于此做出智能决策。例如,当检测到批次001和002的库存分别剩余8天和9天保质期时,系统会主动触发分配决策,确保产品在价值最大化的渠道和时间点售出。
人工智能在生鲜管理中的应用正在走向更加复杂的领域。例如,系统可以识别促销活动对未来常规销售的"透支"效应,以及对替代品的"蚕食"效应,从而计算促销的真实ROI。这种深度分析能力让零售商对传统上被视为"艺术"的促销管理有了科学的理解和把控。
全渠道库存协同代表了生鲜供应链管理的前沿课题。随着线上线下边界的模糊,零售商需要一个更具战略性的库存视角。在传统模式下,多渠道零售商往往为不同销售渠道维护单独的库存池,导致总体库存效率低下。RELEX的创新在于重新构想了库存作为一种流动资产的角色,而非静态存量。
考虑这样一个场景:某超市集团的线上订单突然激增,而实体门店销售则略有下降。传统上,这可能导致线上缺货与门店积压的双重困境。然而,通过"虚拟库存圈护"(virtual ringfencing)技术,配送中心可以动态地为线上渠道预留适量库存,确保高价值订单得到满足,即使实体门店库存暂时紧张。这种智能分配不仅优化了整体库存水平,更显著提升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韧性。
劳动力计划与供应链计划的整合代表了零售运营优化的新前沿。AI驱动的工作量预测利用多种数据源(包括需求预测、POS销售数据、补货计划、客流量数据等)来预测未来特定时间段内所需的各项任务工作量。这种预测可以精确到非常细的时间粒度,例如每15分钟,为制定准确的排班计划提供数据基础。
传统上,零售商采用基于固定岗位或班次的排班方式。创新方法转向基于任务的排班优化,确保在需要执行特定任务(如卸货、上架、促销准备、客户服务)的时间点,有具备相应技能的员工在岗,并且数量与预测的工作量相匹配。Coop Värmland通过这种方法将人员成本降低6%,同时提供了更均衡、更可预测的工作负荷。
随着数字化供应链的成熟,我们看到零售供应链管理正从反应式转向预测式。未来的领先零售商将不仅能够应对当前挑战,还能预测并防范潜在问题。
生鲜管理将更加精准和自动化,系统能够根据商品状态、天气预报和销售趋势,主动调整价格和促销,最大化销售同时最小化损耗。全渠道库存将实现真正的无缝整合,顾客无论选择哪种购物方式,都能获得一致的产品可得性体验。
更为根本的是,生鲜供应链将从成本中心转变为战略差异化源泉和增长引擎。在利润率持续承压的零售环境中,供应链效率将成为市场领导者的关键标志。
这一转变需要零售高管重新思考供应链在组织中的角色。供应链领导者需要直接参与业务战略讨论,而非仅作为执行者。同时,商品和营销决策必须考虑供应链影响,实现真正的端到端优化。
零售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将商品洞察、顾客理解和卓越执行力无缝整合的企业。数字化供应链是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平台,使零售商能够在保障商品可得性的同时,最小化成本和浪费,提供卓越的顾客体验。
中通、圆通、韵达、申通、极兔的单票快递成本是多少?能赚多少钱?
1529 阅读商家朋友们注意了,抖音电商再次升级物流服务
914 阅读运价涨潮再来袭!美线抢运引发爆舱,或破万美金?
879 阅读物流战略规划的参考方法
861 阅读抖音618大促引爆物流业:港股龙头或迎确定性增长
818 阅读连续12年!顺丰守护茂名荔枝领
782 阅读顺丰、圆通、韵达、申通发布最新业绩
791 阅读满帮2025年一季度营收27亿元,业绩增长超预期
772 阅读京东物流&松下集团无锡智能产地仓正式运营
722 阅读京东物流陕西省大件京东帮招商
75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