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 毛振华、王井怀)著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15日刊发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人工合成糖迈出关键一步。
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拍摄的一份人工合成己糖溶液样品(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人工合成糖是近年来科学界孜孜以求的方向,在此之前,全球已有多位科学家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此次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多攻关完成。论文第一作者杨建刚介绍,团队将高浓度二氧化碳等原料在反应溶液中按一定比例调配,在化学催化剂和酶催化剂的作用下,得到了葡萄糖、阿洛酮糖、塔格糖、甘露糖4种己糖。己糖是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与机体营养代谢最为密切的糖的统称。
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科研团队在做人工合成己糖实验(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整套实验的反应时长约17小时。与通过种植甘蔗等农作物提取糖分的传统方式相比,糖的获取时长实现了从“年”到“小时”的跨越。
此次糖合成的效率为0.67克每升每小时,比已知成果提高10倍以上。葡萄糖的碳固定合成效率达到每毫克催化剂每分钟59.8纳摩尔碳,是目前已知的国内外人工制糖最高水平。
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杨建刚副研究员在做人工合成己糖实验(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研究还实现了人工合成糖的精准控制。“通过控制不同酶的不同催化效果,理论上可以合成几乎任一类型的糖。”杨建刚说。
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杨建刚副研究员(前中)、宋皖博士(前左)等团队成员合影(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德国科学院院士曼弗雷德·雷茨就论文给出评价意见认为,从二氧化碳转化为糖是特别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一成果提供了一种灵活性、多功能性和高效性的糖合成路线,为绿色化学打开了一扇门。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对跨境电商的巨大冲击
724 阅读SCOR模型:数字化时代供应链管理的航海图
598 阅读白犀牛副总裁王瀚基:无人配送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505 阅读快递人2025愿望清单:涨派费、少罚款、交社保......
536 阅读暖心护航春节返程,顺丰确保每一份满满当当的心意与牵挂新鲜抵达!
392 阅读1月27日-2月2日全国物流保通保畅运行情况
349 阅读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国物流保通保畅运行情况
289 阅读春节假期全国揽投快递包裹超19亿件
292 阅读京东物流北京区25年331大件DC承运商招标
29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