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物流企业的管理机制更多是靠人与人之间的管理,随着规模扩大,效率反而会下降。现在应当借助技术,让数据产生价值,让过程管理更高效。”德坤物流集团运力本部兼满货云负责人范基元指出。
德坤物流集团运力本部兼满货云负责人范基元
(12月17日,罗戈网举办了“2021 第四届中国物流科技创新企业年会暨物流资本峰会”,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完成)
德坤成立到今天,走过了五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大票零担整合型平台和管理型平台的标杆型企业,德坤在国内建立了17个经营战区,几千条线路,做了大量整合工作。十年前、五年前,为了抓住风口抬高估值,很多企业开始互联网化,而现在又有很多人觉得要回归商业本质,去互联网化,我们内部沟通的时候一直说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互联网本质是解决信息分发的效率问题。
回到德坤面对的大票零担领域来讲,整个市场上最为稳定的组织——专线。从客户提货、接收订单到末端送达客户拿到回单、完成订单关闭,专线公司在这里面充当什么角色?核心是组织,提、干、派,都是通过组织形成的能力。
组织的各个单元相互分配利益、相互约束、相互交接的机制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为什么过去说五千万是个门槛,一个亿是个门槛,达到一定规模体量反而盈利能力下降,因为在传统物流企业里,内部管理组织更多的管理关系是靠人与人之间的管理关系。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管理能力体现在管理边界和社交边界,所以企业的管理体量越大,管理效率会下降,沟通成本会上升。对于德坤来讲,我们五年内整合、吸收全国大量的同行企业,包括运力、零担专线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探索内部的组织变化和组织建设,包括内部经营主体的数字化,即怎样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改善内循环的效率,改善内部组织和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数据分发效率,提升组织活力。
1、可洞察。所有的运营组织,包括各节点所有的数据,我们必须要能够看得到。
我们一直在说物流行业最大的机会在哪儿,首先它是个基础的产业。第二,他的产业里有两个成本,一种是和时间有关的成本,另一个是和数量有关的成本。
我们一直说物流行业规模产生效率,为什么?一方面,大量的无人技术、智能制造、智能算法,提升设备的战斗力和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能解决单位时间里的效率问题。德坤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技术投入和研发投入,包括我们的鲲鹏系统、满货云系统,通过各个系统在内部的运力板块、零担板块、园区板块、收货板块形成互联互通,让各个节点从客户下单一直到回单、签收,全过程完整数字化。
2、可测量。在过去传统的管理过程中,我们有大量的KPI指标,财务指标、运营指标、管理指标。现在基于全场景、全环节的数字可视,我们把KPI作为指标植入到算法里,通过“可测量”让我们知道这些数据是好还是不好。
过去我们做服务的时候需要找很多客服,每天跟踪订单,99%的时间用于发现问题,在100个订单中找到并处理那2个有问题的订单,我们会发现大量的人力成本消耗在了简单重复的问题识别环节,而真正需要人去处理的异常订单没有用到最好的资源,造成大量人力成本浪费。
现在我们通过算法、硬件投入,让系统取代人,把有问题的订单挑出来,通过将KPI目标嵌入系统形成算法,对所有过程数据进行清洗和梳理,用KPI算法进行测量,不仅仅呈现数据而更多的是通过算法呈现数据背后的问题形成可管理的依据。
3、可预见。能够实时发现问题当然是好的,但最终是要实现问题的可预见,让我们的管理在结果之前,而不是在结果之后。
所以德坤运力系统、零担系统、数据系统,都是为了实现三个目的:
第一,让全场景、全环节的数据完整呈现出来;
第二,在系统植入一套标准,让系统以这套标准提前发出“纠错预警”实现管理在结果之前,异常发现即解决的实时异常干预机制;
第三,通过在线工单分发实现异常订单的PDCA管理闭环,通过BI数据检测实现结果验证闭环最终让我们的管理在结果之前,而不是每个星期、每个月被动的看KPI去调整管理方法。
4、可交互。以平台的方式向整个行业整合、延伸、触达。对德坤来讲,我们开放所有的接口和生态,和所有的平台、同行产生合作和协同,把好的想法、好的认知,包括好的系统,传递给同行,和行业一起前进和成长。
德坤在数字化领域做了大量探索,是希望让全链条各环节每个数据产生价值,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价值真正解决内部组织和组织之间、跨组织之间、人和人之间的数据分发、数据传递管理实施的精准性和落地性闭环。我们通过数据的呈现、数据的测量、算法的预警、异常数据的工单执行和BI数据监测闭环来完成整个任务从预见到处理到结果闭环的完整运行。
德坤是专注于做大票零担的整合平台。运力是整合中的重要一环,在运力整合上我们需要致力于德坤网络底盘中智能陆运骨干网络建设来链接全国所有战区的运力服务需求,同时注重运力的产品化打造,形成社会化的运力投放通道。
因此,德坤运力基于两种需求构建全国运力池,一是我们为用户提供整车运力定制化服务和解决方案。
第二,我们通过标准化产品为客户提供标准运力服务,搭建全国所有战区和主干城市的网络。同步快速推进智能陆运骨干网络的数字化系统建设,形成全自动的数字化运营系统。
我们希望在拥有五万台、十万台甚至更多运营车辆的情况下,基于算法、大数据和智能硬件形成真正的无人值守的全自动运营后台,而不是靠一百个调度、两百个调度做这件事。物流行业首先是一个重资产行业,重在哪里?人、车、场地。大部分的成本都是和时间有关的成本,我们大量投入研发技术,开发数字化系统是希望能够通过算法重构运力行业的资产效率结构和盈利模型。
那么我们的数字化产品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改变内部数据交换、跨组织协同的能力和效率。第二,在获客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成本上投入信息系统来取代简单重复的工作,让人的工作变得更有效率,让客服聚焦在必须要人处理的问题上,简单、重复的日常运维,包括数据挖掘和数据整理、分析,全部依靠数据系统完成。
通过产品化、平台化,把效率优化所赋予的成本优势、服务优势、管理优势释放给我们的合作伙伴,通过我们的平台释放给我们的客户,包括内外部的伙伴们。
德坤运力平台通过整合内部所有的线路,包括外部的客户需求,形成跨接全国的智能陆运骨干网络,通过骨干网络形成标准化、产品化、平台化、社会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几个公共服务能力:
1、运力共享。
2、数据标签共享。
3、线路共建。
4、后市场共生体系。
通过最终的产品化打造,我们以平台和产品触达客户,释放我们的优势,并在与客户的循环交互中不停地修正算法,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其实,我们一直在思考、打磨我们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不论是分布式存储还是数字化标签,都要具体到每一台车每一个订单上。每一台车都是独立的数据主体,通过系统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具体每台车的历史数据,包括时效数据、结算数据,各种交易数据和运营数据,以此来帮助我们做最优的交易决策。
通过标签使得车源和订单做更精准的匹配,数据标签的精准度和细节程度(一级标签、二级标签、三级标签)是未来智能算法、智能匹配更加精准的实现前提。每一个数据标签是独立存在和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的结果,通过单一数据主体每一次独立行为和节点数据的耦合产生。
在这个过程中,标签的形成和产生,对标签的算法模型再应用,以及通过这个模型推导出结果的匹配,完成了三个区间的独立。但一切这并不是把运力数据做区块链的重组,而是把区块链的思维和算法结构融入到数字运力平台中,把标签的产生和建立,把标签的应用算法,以及对场景结果的引导,实现独立运行,交叉验证和分布存储。
数字化运力系统最终要呈现的结果是:订单精准管控、结果可预见、数据可交互,不论是对司机还是用户,真正变成可应用、有价值的数字化管理工具。
我们一直致力于构建数字化全场景生态体系,从我们的运力平台到大票零担平台、园区平台、获客平台,逐步实现各个模块的数字化落地,这个落地不仅仅指我们搭建了各个模块的系统,这只是数字化落地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有一套数据引擎,把每个节点和环节、场景数据挖掘出来,通过算法和KPI标准植入,重组运维模型,在模型算法的运行下,系统会为我们提供大数据的预测和预警,实现结果管理。通过这套预警,把我们所有的合作伙伴全部链接在一起,完成数据化的交互和打通。
我们为所有的合作伙伴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大票零担网络、城配网络、整车运力网络、省内分流网络、园区网络等通过立体化的网络体系搭建,构建覆盖全国的德坤大票零担底盘网络。
对德坤而言,我们始终致力于用数字、系统去解决问题,让大家合在一起,既有规模,又有质量,真正跑赢整个市场。
未来哪类企业能够继续跑赢下半场?一定是具备精细化管理及成本领先优势,在运营模式和数字化运营上有创新的企业。
在数字技术如此进步的今天,物流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技术发展的高度和物流行业企业内部对技术的低程度应用的矛盾,一方面智能驾驶、无人算法技术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大部分数据仍停留在数据层面,没有产生价值。
作为整合型平台,德坤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驱动力,通过数字和算法改变这个行业,用数字系统、算法模型来重新定义大票零担的效率结构,重新定义大票零担每个最小组织的盈利模式,从司机到专线。
对于德坤来讲,我们始终秉持共建、共生、共享用数字赋能行业,重新定义大票零担行业的用户体验和效率模型。
前海粤十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2839 阅读乐歌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约50%,大力发展海外仓
2822 阅读物流行业如何破“内卷”?
1650 阅读电商件单票 36元,中国快递企业扎堆到中东搞钱
1451 阅读全球海运市场动态(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364 阅读品牌全新升级,牛卡福推出“一站式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开启新征程
1277 阅读5000吨!创单日历史新高!
1027 阅读打破成本困局:重塑企业运输采购新范式
1069 阅读顺丰控股:2024年12月营收264亿元 速运物流板块业务量同比增近20%
1046 阅读⾸批中国物流碳计算⼯具获得GLEC⼯具的授权认可
102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