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戈网
搜  索
登陆成功

登陆成功

积分  

供应链体系建设协同双循环创新发展的思考

[罗戈导读]近期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内内需市场潜力和市场规模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双循环是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从经济发展的本质来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持续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近期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内内需市场潜力和市场规模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双循环是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从经济发展的本质来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持续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供应链体系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科学发展,通过供应链体系建设结合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整体布局、产业分工、产业结构、产业协同的特点可以将双循环之间分散系统进行整合重构,实现了生产要素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双循环的产业价值重构与增值,有效保障我国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是现阶段我国的重要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经济发展前景整体向好趋稳,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逆流、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金融、贸易市场动荡、国际经济往来受限、世界经济整体深度衰退等不利局面,如何突破经济产业现有的发展模式和资源约束协同发达区域乃至国外先进经济体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面临的重要选择和重要机遇。

我国各级政府虽然制定多项扶持政策与优惠政策加快解决经济产业发展中各种问题,但是行政命令的整合面临缺乏自发性驱动、本地化实施、利益方协同等需求,难以有效的解决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国内经济产业循环体系的重构重建和迭代升级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和重要方向。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主义叠加,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去化现象,我国经济产业虽然已全面嵌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中,但仍处在相对中低端位置,需要逐步摆脱对传统国际循环模式的依赖。需要在经济发展中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产业协作、贸易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我国从传统的国际经济均衡模式转向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模式。

二、我国构建“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面临基本现状

总书记同志高瞻远瞩的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战略,本质就是要在经济产业发展中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国内市场供给和需求发展为主、积极融合协同国际化市场,从而保障我国经济产业安全和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主动推动我国经济状态逐步向向相对可控的双循环模式发展。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经济发展更加强调科学、绿色、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别是依托产业链、供应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集群与产业带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制造、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内部循环的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消费优势。

从国际来看,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抓住了全球化、战略机遇期以及相对缓和的国际环境,有效吸引全球生产性资源流入,迅速成为全球化得制造业中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则利用金融资本、技术创新、产业标准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我国与国际市场之间出现贸易、生产、消费的相对均衡发展,在这种均衡状态下,双方都是采取国内外的外循环发展,都相对忽视了国内的内循环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意识到产业“空心化”的问题,美国、德国纷纷出台“制造业再造、工业4.0”等产业计划促使制造业回流,但是随着技术创新优普及、技术价值萎缩等趋势,先进国家对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控制力不断下降,供应链在全球呈现出分布式趋势,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间循环产生断裂,传统均衡模式的经济产业发展格局难以维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碎片化趋势愈加显现。

实施双循环一体化攻势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机遇选择,更是规模宏大的政府创新治理的系统工程,通过供应链体系建设协同双循环创新发展可以加快我国经济与产业升级,通过战略规划定位、业态模式创新、协同服务体系来实现国家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双循环体系协同化可以通过供应链体系建设创新与应用为牵引,推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对外开放,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依托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全球化拓展延伸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与战略空间空间,横跨海陆两个维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伙伴关系,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化新格局,力争取获得更多的“海外价值”。伴随着双循环战略定位的不断深化,供应链体系建设与双循环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示范,能实现国内经济产业的整体迭代和战略升级,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供应链体系建设协同双循环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供应链体系建设协同推进双循环一体化发展要有战略、有方法、有路径、有步骤,要坚持优势互补、点面结合,发挥好国内产业体系中核心企业的龙头作用,要立足现有产业优势、产业分工、产业协作、区域布局,努力在国内循环过程中实现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细化发展,通过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努力在对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通过拓展新市场发现新机遇。要坚持全面统筹谋划,构建推进国内外一体化双循环发展新机制。

3.1双循环体系建设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措施

我国经济产业的发展演进呈现层级化、结构化、区域化、非均衡的主要特征,立足国内产业资源、产业环境和产业基础的相对优势,以盘活提升产业要素效率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要方向,以供应链体系建设整合资源构建国内经济产业内循环的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通过互联网等为传统产业赋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新兴产业和创新科技技术,推动我国经济产业整体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经济发展带和产业化集群,通过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形成内循环与世界接轨的国际资源配置的产业平台,可以对外循环调整带来巨大的支撑,形成内外联动的良好局面。

3.2双循环体系建设是企业转型迭代升级的重要路径和战略选择

供应链体系建设使国内的各种类型的企业、企业内各个职能部门、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参与者及相关市场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和产业协同作用,通过深化和国外供应链的国际化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国内相关企业的产业溢出辐射和产业资源虹吸作用,促进国外先进产业平台的商业模式、产业技术、产业资本能够为我所用,使供应链模式驱动的核心企业成为双循环转型的重要突破路径和突破战略。通过以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产业资源、提升发展方式、市场配置资源为工具,以企业迭代、行业整合、区域集聚、内外协同、国际布局为发展路径,优化提升双循环条件下供应链核心优势的发挥,全面拓展供应链体系价值提升和广泛应用。

3.3双循环体系建设是新旧动能科学转换的内生动力和重要驱动

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也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产业结构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内需主导、外需推动的双引擎增长模式,可以实现增长动能的有效转换,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生产要素的的价值水平。双循环体系应该以产业创新体系、新旧动能转换为重点,依靠供应链系统性、结构性、行业性、自生性、市场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提高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创新能力来赋能双循环体系,在供应链重点领域形成突破,不断提升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增强核心能力,有效的实现自生性的动能转换和驱动创新。

3.4双循环体系建设是政府公共治理服务的管理创新和服务提升

应当充分认识双循环体系建设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双循环体系的建设要从国内经济产业合作入手,从国内区域经济分工切入,通过加强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来实现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的科学分配和有机交互,政府治理创新要学习和借鉴产业平台的成功经验,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实现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把供应链体系建设作为产业升级、产业重构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根据双循环体系本身的产业需求结合整个政府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正确的把握国内经济产业循环与国际循环体系的整体协同、公共治理中的关键节点和约束条件,认真推动不同国家主体间、不同产业链条间、不同产业产品间的有机生态发展。

四、供应链体系建设协同双循环创新发展的主要方法和主要对策

经济产业要素如何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才是突破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方法。因此,供应链体系建设就成为跨国际、跨区域、跨部门、跨职能实现生产资源要素组合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抓手。

4.1实施供应链战略,提高国内产业链内循环的核心竞争优势

充分认识供应链体系建设对双循环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国内市场规模潜力来加快调结构、补短板、强优势,提升国内经济循环的自身健康运行和抗风险冲击能力,积极实施基于国内产业提升发展的供应链+发展战略,确立供应链体系建设是促进保障双循环的重要驱动因素和科学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循环迭代的产业链生态体系,通过突围产业链中存在的“技术孤岛”、“信息孤岛”、“价值孤岛”实现国内供应链体系中产业业态融合,实现标杆企业、大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服务机构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解决核心产业的关键环节,拉出清单、列出计划、重点攻关,实现“点”的突破,引导市场进行产业链要素集中投入,解决上下游之间的应用难题,形成“线”的拉动,构建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关键原料的产业链国内闭环体系,真正推动双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

4.2推动产业协同化,内外融合实现双循环产业价值有效传递

继续深化国内优势产业链与国外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对接合作,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要统筹兼顾,发挥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匹配,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互促互进的新格局。结合一带一路的大建设、大开发契机,按照产业融合、业态互补、要素增值、结构重构的原则,以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为先导,以产业关联体系优化配置为路径,明确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方向和定位,选准供应链产业升级迭代与产业整合的切入点,建立双循环一体化供应链产业体系发展促进的指导目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将中国企业有机嵌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让其成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借助自身技术进步来强化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与产业链发展中的地位,增强其不可替代性。

4.3继续开放与融合,通过国际循环融合国内循环效率持续提升

国际循环会带动和优化国内循环,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国际循环有机衔接,对外畅通合作渠道与机制,强化互联互通,降低关税非关税壁垒,增多互利共赢经贸合作的“链接点”,通过构建国际循环,我们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拓展国际市场,加速资本积累、增加利润,获得国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促进国际需求的同时刺激国内生产,使得国内循环更加畅通且充满活力。国外市场长期形成的通用国际规则,也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国内营商环境,有助于中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充分释放,推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通过国际供应链体系形成外需市场拉动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国际产业链畅通的优化布局,积极引导外向型企业建立基于国内循环的产业链。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国际循环有助于产业的进一步合理化与高级化,促进国内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实现不断攀升。

有助于加速形成新型的国际循环。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将我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经济全球化不断注入新动力。

4.4本土化布局,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核心主体生态体系

进一步强化我国基础产业的自主研发和本土化布局,突破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瓶颈,大力发展新基建、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公共服务支出等方式,激发企业的活力。同时,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升级”,倒逼企业谋求转型升级。对于企业供应链上的“补链”和优化布局上的“扩链”,应给予专项扶持。挖掘中国的内需潜力,适应新外部环境的变化,优化企业产品市场的内外需结构。充分发挥供应链产业平台优势及产业整合优势,建立全方位的整合、协同、服务、金融、物流、信息、公共的产业链增值与服务体系。通过供应链企业主体的建设,实现双循环区域在平台型供应链企业的引进和中小型供应链企业的孵化,促进供应链优势产业有序转移、合理分布、集群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联动推动双循环发展的立体化、层级化、生态化、平台化发展。促进优势产业链发挥产业关联和产业集群作用,形成更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组织,稳住国际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通畅。

4.5载体支撑,形成支撑国内外双循环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设施

积极引进符合双循环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引进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双循环需要的物流供应链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建设契机,建设链接和推动国内国外双循环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通过双招双引,引导重大供应链类企业和项目落户相关产业区域和经济产业带,建成符合双循环供应链体系发展的基础载体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国内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逐步掌握供应链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通过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要载体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4.6国际互通,构建便捷高效低成本双循环发展的物流网络体系

深化双循环与国内外供应链物流体系的有效对接合作,优化双循环的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依托国际化产业分工推动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发展,开展面向“一带一路”物流体系建设,科学调度与统筹区域间产业与物流业数据,争取实现国家物流通道一体化,构建起高效便捷、快速安全的物流服务网络,在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全球供应链产业运营成本,保障实现服务双循环的国际物流网络布局。供应链体系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双循环的产业载体和功能性布局调整,通过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的产业载体聚集人才、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满足双循环体系需要的物流服务,让各类供应链平台集聚区和平台化的产业集聚区成为双循环体系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支撑。

4.7政策引导,双轮驱动解决双循环发展需要的相关制度性创新

要做到“双循环”相互促进,还需要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主体共同充分协调、平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系,以及国内规则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关系、国际技术与国内市场的交换关系、扩大进口与巩固出口国际份额的互促关系,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需要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依法确立两者运行边界,应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发挥好在营造环境和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作用,两者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从中长期来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发展的新格局,最根本的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以关键技术、工业互联网等科技推动中国产业链的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升。还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比如大力鼓励商协会组织、专业性中介机构的发展,使之发挥好“传送带”“粘合剂”或“润滑剂”等作用。构建国内大循环,关键在于挖掘和激发国内市场,逐步清除国内市场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间存在的“堵点”和“痛点”,只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才能实现供求与价格的相互反馈、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规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五、结论

通过供应链体系建设实现国内经济自循环的健康发展同时协同国内外双循环的有序发展,有效整合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分工及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并对所有的生产要素、产业业态协同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简介:段沛佑,青岛市供应链协会秘书长

免责声明:罗戈网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图片、视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核实后,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谢谢!
上一篇:酒店自助餐也要学习供应链,才能打造爆款、提高顾客满意度、减少浪费
下一篇:深度 | 复盘DHL,探寻顺丰供应链未来
罗戈订阅
周报、半月报、免费月报
1元 2元 5元 10元

感谢您的打赏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相关文章

2020-05-14
2020-08-10
2020-08-08
2024-11-08
2024-11-07
2024-11-07
活动/直播 更多

【1116临沂、1123武汉】仓储管理实战·2024年全国线下训练营

  • 时间:2024-08-26 ~ 2024-10-27
  • 主办方:冯银川
  • 协办方:罗戈网

¥:1980.0元起

报告 更多

2024年9月物流行业月报-个人版

  • 作者:罗戈研究

¥: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