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花了25年的努力,现在仍在过程中,交了很多学费,今天之所以站在这里还活着,不知交了多少学费,只有同行知道这些。”在日前的举办的中国冷链产业年会上,鲜易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朱鲜福情绪似乎有些激动,会场一片寂静。
当着台下近千同行的面,这位冷链“老将”在随后的演讲中,分享了他对中国冷链市场发展方向的思考。不过最让人产生共鸣的,可能还是行业研判前的这些关于“学费”的感慨据说朱鲜福说到此处时,台下有同行眼泪都掉了。
根据中物联冷链委发布的《2017中国冷链物流企业百强》,鲜易供应链位居全国第三,并且在此之前,他们已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前三甲,行业地位有目共睹。虽说“商业竞争不相信眼泪”,但朱鲜福此番演讲仍不禁让人感慨,国内的冷链物流行业,真的就那么不好做吗?
消费升级浪潮下,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中物联冷链委预测,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将达到1.8亿吨,比上年增长3300万吨,同比增长22.1%。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为3035亿元,比上年增长485亿元,同比增幅19%,与需求保持同步。
这显然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并且在市场繁荣同时,冷链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2018年中国冷库市场预计新增库容488万吨,同比增长10.3%。并且从新增区域来看,武汉、杭州、福州、济南、重庆、大连等二三线城市增幅明显。
尽管市场给了参与者最够大的想象空间,但冷链行业的钱,似乎并没有那么好赚,否则,也不会出现类似朱鲜福所表达出的那般感慨。
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以前述提到的百强榜单为例,在2017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总收入为259.83亿元,仅约占全国冷链物流的27.52%,市场“水大鱼小”,尚无超级巨头出现。
百强企业极低的市场占有量,也体现在了行业利润率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引述的一份调研统计显示,当前冷链物流行业的平均净利润仅在3%左右,且仍在不断压缩。这让企业举步维艰。
“一部分冷链物流企业赔本赚吆喝,也有的企业不惜主动放弃既有业务断臂求生。”崔忠付表示,在各项成本逐年上升的客观因素下,从业者们要思考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但在万亿市场规模背景下,中国冷链物流流通率仍难掩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根据商务部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即在物流过程中采用冷链物流的比重,分别为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大部分生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而在类似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易腐食品冷藏运输率已超过90%,冷链流通率更是高达95%~98%。
冷链物流第三方服务商小码大众在过往的物流作业中也发现,冷链物流70%的客户需求并没有人提供服务,这些人只能买面包车自己解决。而相比之下,国内物流企业更多是为争夺30%的合同客户,打造服务标准。
冷链流通率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发生本质改变。这种差距是全方面的,既有像基础设施落后、区域资源不均衡、用人成本高等来自行业共性的原因,也有链路效率低以及管理理念落后等企业自身顽疾。
冷链物流从上下游简单看的话,可大致分为仓储、运输和配送三个环节,按类型来划分,又可以分为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供应链型、电商型、平台型以及综合型等七种模式。
中国冷链需求端的复杂特点决定了,冷链行业显然需要“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适合本土化环境的道路,运作效率提升以及信息化建设,是行业普遍的共识,但知道终点在哪跟自身能否到达,仍要分开看待。这条路究竟该如何走,眼下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这里有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如何化长链为短链,实现全流程可视化、数据可控;另一个是如何将供应链能力充分释放出来,进行规模化复制。
从长远角度来看,链路逐渐优化是行业发展必经之路。但长链变成短链,并非一刀切掉那么简单。核心的一点在于成本问题,冷链做的是一门“温度”的生意,维持全链路温度平衡,即便是在行业发展不均衡的当下,也可以轻松实现。但如何在履约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并不是投点钱就可以实现。换句话说,这个行业并不是只缺数据,人才引入以及上下游的协作,也是关键布局之一。
“因为行业不成熟的情况下,现在是处在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阳春白雪进不来,下里巴人出不去。”朱鲜福说道。
冷链物流属于典型的重资产业态,仓储、专线物流以城市配送体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上下游全流程,以及在仓储、设备、人员操作的高度数字化建设工程门槛之高,足以直接将大多数冷链企业拒之门外。
自动化程度低,以及人工作业的现状仍将长期存在。弊端显而易见,商品往往只在仓储环节以及部分流通环节实现商品完全可视化,但在干线及城市配送节点里,仍有大面积的信息“盲区”。正因为此,风险管控以及链路价值最大化,持续考验着企业的运营能力。
从目标客户群体特征来看,服务大客户意味着服务商的模式和功能,需要高度定制化、个性化。但弊端也很明显,缺少灵活性,一旦大客户订单出现波动,营收压力会急剧提升,任何一个想基业长青的企业,可能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形出现。但反过来说,物流服务商业务在从小客户向大客户过渡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无法配置相应资源的尴尬现状。
这种矛盾的直接体现是冷链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2b以及C端市场,订单分散且非标,并且随着行业发展,末端生鲜零售场景日益趋于多样化和碎片化,建立在低标准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其实际成本往往远超用户可承受能力。
九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合伙兼CTO侯高阳则表示,2C电商包裹经常有取消订单的情况出现。传统人为干涉的方式难以实现损失的控制,只有通过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进行效果、单量积压以及人员调配的实时分析,才能帮助优化决策和流通成本。
零售业与冷链行业不分家,甚至可以说是彼此的一面镜子。电商以及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为了减少流通链路,生鲜零售商们也在模式创新和物流链路优化上,做了诸多方向的探索。比如原产地直采、预订制、以及前置仓等模式与打法。
但与冷链物流行业一样,生鲜零售商并没有借此成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市场集中度很低。
生鲜零售商面临着与冷链物流行业相像的难题,对于零售商来说,一方面需要根据终端用户需求,实时反馈到上游产地,同时下游也需要有足够强大以及稳定的渠道,让冷链商品流通完成最后的闭环。但生产与流通本身割裂的现状,以及需求本身强替代性,让所谓竞争壁垒的建立成为一座无法翻过的大山。
不过,眼下零售商与冷链企业至少可以达成一个共识,新技术以及互联网元素的应用,让商业链路有了更多优化的空间。但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利润率本身就很低的冷链企业来说,并非是一件易于执行的事,尤其在资本寒冬的当下。
在上海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郑富贵看来,作为第三方物流运营公司,科技手段等技术的应用时机很重要。企业一方面需要有做先驱的决心,但也要提防成为先烈。“领先半步,不能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为这个行业、技术贡献了,甚至死在沙滩上,领先半步你有可能稳定在市场的技术前沿。”郑富贵看来,用户需求在持续发生变化,企业的投入也应该以多样化的方向进行。
来自希杰荣庆供应链有限公司的刘永生则认为,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投入应该更多向行业领先高科技企业学习,引入到企业当中。他举例称,京东研发中心里的AS、AR存储货架、AGV小车,以及货到人的拣选系统等很多硬件设备,都是“拿来主义”。而京东要做的是,实现整个解决方案的集成和控制,从而让整个解决方案更好地适配用户需求。
但总的来说,新零售以及互联网的应用,确实为商品流通的便利性,以及2B以及2C的冷链服务快速响应,带来了根本的提升。比起竞争,上下游的协作以及产业整合,或将成为行业玩家们所面临的新常态。
春节也送货?!超20家物流企业春节服务安排出炉!
1854 阅读顺丰133亿件、中通340亿件、圆通266亿件、韵达238亿件、邮政180亿件……全年快递业绩出炉!
1705 阅读中国物流集团2025发展战略发布
1326 阅读年营收49.6亿元的海康机器人IPO有新动静,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
1040 阅读AI 赋能供应链,从价值创造到未来引领
1037 阅读上线首日,京东快递凌晨即送达手机国补第一单!已支持全国所有上线省市!
932 阅读货车司机准驾年龄放宽至63岁,大家还继续干么?
849 阅读2025年1月13日-1月19日全国物流保通保畅运行情况
810 阅读超越最优解:数据与算力时代运筹学新范式
763 阅读2025年京东物流昆明大件宅配、京东帮资源招商
770 阅读